衛理神學研究院
2025 春季班校本部課程

 
 
課程名稱: 教會歷史(二):從東西方教會分裂到當代教會
英文名稱: Church History (II) : From the Schism of East and West to the Contemporary Church
講師姓名: 魏連嶽 (講師介紹)
課程簡介:   本課程考察從中世紀東西方教會分裂(1054年)到二十世紀末,這段基督教第二個千年的教會歷史。這段歷史的第一階段,是中世紀的下半葉,在這段時期中,教會基本上延續著先前的教階制度與信仰傳統;不過在思想上,卻開始重視與發展經院式神哲學體系。在政治上,教會所發起的十字軍東征將其對世俗權力之覬覦表露無遺,但也因此間接促進了歐亞間在經濟與文化上的交流。
  接續在中世紀之後,則是著名的宗教改革時期,這段時期最顯著的特徵乃是教會的改革運動,它起始於西方教會的腐化,最終促使新教與英國國教(聖公會)的誕生。在這段混亂動盪的時期中,孕育出許多偉大神學家(如馬丁路德與加爾文等)以及他們深邃的神學思想。宗教改革之後,教會隨即遭遇科學革命、啟蒙運動、浪漫主義運動等勢力的嚴峻挑戰;不過卻也因此激發各式的基督教復興運動在歐洲開展盛行,使得教會在面對各種浪潮或社會運動之挑戰衝擊,不但沒有式微,反倒奮興。
  十九、二十世紀除了是基督教百家爭鳴的時代,自由主義、社會福音與新正統主義等等思想在各地教會頭角崢嶸;同時也是大宣教的時代。基督教在此階段真正躍升成為世界性宗教。本課程將從重要的政治及教會事件、具代表性的教會人物、以及關鍵性的神學或教義的發展等三個面向,來探討基督教第二個千年的教會歷史。
課程目標: 1. 認識基督教在第二個千年中的歷史與發展。
2. 瞭解近代與當代教會各樣思想的形塑與神學典範的變遷。
3. 以更寬廣的視野與胸懷去理解或詮釋教會歷史中的重要事件與人物。
4. 學習從基督教歷史中省思過往教會與當代教會的問題,並從中獲得具體啟發。
課程大綱: 每週二 17:30至20:20 (3學分)。上課地點:校本部
週次 日期 上課內容
1 2/25 導論:基督教第二個千年
2 3/4 教皇、教會政治、十字軍東征、中產階級的興起
3 3/11 聖法蘭西斯、方濟會與中世紀聖人傳統
4 3/18 安瑟倫、經院哲學、托瑪斯阿奎那與天主教神學典範
5 3/25 威克理夫、聖經翻譯與宗教改革前夕
  4/1 (※「春假週」,不上課。)
6 4/8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運動(一)
7 4/15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運動(二)
8 4/22 加爾文與改革宗神學
9 4/29 天主教內部的改革運動與耶穌會
10 5/6 科學革命、啟蒙運動與基督教的應對
11 5/13 (※老師到國外服事,本週停課,6/10補課。)
12 5/20 衛斯理、循道運動與英美大復興
13 5/27 近代宣教發展、梵二會議與普世教會合一運動
14 6/3 當代教會的景況、現象與異化危機
15 6/10 結語:基督教第三個千年的展望
評量方式: (一)閱讀每週指定教材、課堂參與討論 20%。
 被老師指定的修課學生,需負責帶領一次「每週閱讀文章之閱讀心得分享與討論」(老師會在第一次上課時,說明如何帶領「閱讀心得分享與討論」)。
(二)研究報告 80%
任選一個與本課程相關的的主題做研究,並撰寫一篇研究報告。報告字數:信徒神學學生2000~3000字,聖工碩士科3000~5000字,其他碩士學程學生為5000-6000字、神碩生7000-8000字、博士生為8000-9000字。

※報告繳交期限與方式:7月1日(週二)晚上前,以電子檔email給老師。
【說明一】閱讀書籍前有打「※」者,乃為本課程的「指定參考書」。

【說明二】第一節課,負責帶領同學的「個人閱讀心得分享」及「帶領同學進行討論」,說明如下:

(一)進行方式:
 第一階段為「負責帶領同學的個人閱讀心得分享」:(1)負責帶領同學請先簡單介紹該週閱讀文章的重點內容(此部分盡量簡短)。(2)分析該文章有什麼特殊之處、或是有什麼特殊貢獻。(3)說明我們從該文章中所能學習到關於教義或信仰上的教導。(4)發表您對作者觀點的欣賞或批判。(5)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及收穫。(以上五點之順序可調整,著重點也可由負責帶領同學自行決定,並且也可以分享此五點之外的意見。)
 第二階段為「帶領同學進行討論」:(1)請台下同學回應您剛才所分享的內容。(2)台下同學可以提問任何相關問題。(3)負責帶領同學請設計「3~4個」與閱讀內容相關的問題,引導同學進行討論。(以上三點之順序可調整,著重點也可由負責帶領同學自行決定,並且也可以設計其他討論方式或活動。)
(二)時間分配:第一階段「閱讀心得分享」的時間為15分鐘。第二階段「帶領同學討論」的時間約為15-20分鐘
 (亦即,每週的負責帶領同學,每次總共有「30-35分鐘」的時間,進行「閱讀心得分享」與「帶領同學進行討論」。)
(三)製作PPT:「負責帶領同學」需製作PPT,呈現「個人閱讀心得分享」的內容,以及呈現您所設計的3~4個相關問題,引導同學進行討論。
參考書目:
(一)指定參考書
1. 陶理(Dowley, Tim)主編,《基督教二千年史:自第一世紀至當代》,李伯明、林牧野譯,香港:海天書樓 ,2007。
2. 華爾克(Walker, Williston),《基督教會史》,謝受靈、趙毅之譯,香港:基督教文藝,1970初版,2008增訂第十一版。
3. 魏連嶽、張聖佳,《神學的波瀾與壯闊:教會論與聖靈論》,新北市:校園,2021。
 
(二)每週閱讀文章引用書籍
1. 法蘭西斯修道會(Franciscans)編撰,《靈花:聖法蘭西斯行傳》,張伯懷譯,香港:基督教藝文,1998。
2. 麥格夫(McGrath, Alister E.),《宗教改革運動思潮》,陳佐人譯,香港:基道出版社,1988,1995增訂版。
3. 奧爾森(Olson, Roger E.),《神學的故事》,吳瑞成等譯,台北:校園,2002。
4. 彭順強,《二千年靈修神學歷史》,香港:天道書樓,2005。
 
(三)一般參考書
A類:概論、總論、編年史、思想史、教義史
1. 拜尼斯(Baynes, N.H.)、摩斯(H.L.B. Moss)編,《拜占庭:東羅馬文明概論》,陳志強等譯,鄭州:大象出版社,2012。
2. Baus, Karl. Handbuch der Kirchengeschichte: Von der Urgemeinde zur frühchristlichen GroBkirche. Edited by Hubert Jedin and John Dolan. English Translation: Handbook of Church History, Vol. I: From the Apostolic Community to Constantine. London: Burns & Oates, 1965.
3. ______. Handbuch der Kirchengeschichte: Die Reichskirche nach Konstantin dem Grossen. Edited by Hubert Jedin and John Dolan. English Translation:History of the Church. Vol.II: The Imperial Church from Constantine to the early Middle Ages. Trans. by Anselm Biggs. London : Burns & Oates, 1980.
4. 畢爾麥爾 (Bihlmeyer, Karl)、提克勒 (Hermann Tüchle)編著,《中世紀教会史》,雷立柏譯,北京:宗教文化出版社,2010。
5. ______.,《近代教会史》,雷立柏译,北京:宗教文化出版社,2010。
6. Bréhier, Émile. The Middle Ages and the Renaissance.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, Vol.3. Trans. by Wade Baskin. Chicago: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, 1969.
7. 布爾加科夫(Bulgakov, Sergei Nikolaevich) ,《東正教 : 東正教教義綱要》,董友譯,香港:三聯,1995。(簡體字版本:布爾加柯夫,《東正教:教會學說概要》,徐風林譯,北京:商務,2001。)
8. Chadwick, Owen. The Reformation. Baltimore: Penguin, 1964.
9. Cragg, Gerald R. The Church and the Age of Reason: 1648-1789. Eugene: Wipf & Stock, 1970.
10. Deanesly, Margaret,A History of the Medieval Church 590-1500. London: Routledge, 1969, ninth edition, .
11. 陶理(Dowley, Tim)主編,《基督教二千年史:自第一世紀至當代》,李伯明、林牧野譯,香港:海天書樓 ,2007。(※指定參考書)
12. 優西比烏(Eusebius of Caesarea),《教會史》,保羅梅爾(Paul L. Maier)英譯,瞿旭彤中譯,北京:三聯書店:2009年。
13. 羅伯特福西耶(Fossier, Robert)編,《劍橋插圖中世紀史》共三卷(350-1520年),陳志強等譯,濟南:山東畫報出版社,2006。
14. 羅貝爾福西耶(Fossier, Robert),《這些中世紀的人:中世紀的日常生活》,周嫄譯,上海: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,2011。
15. 愛德華吉朋 (Gibbon, Edward),《羅馬帝國衰亡史》共六卷,席代岳譯,台北:聯經,2006。
16. 吉爾松(Gilson, Etienne),《中世紀哲學精神》,沈清松譯,台北:台灣商務,2001。
17. 剛薩雷(González, Justo),《教會歷史:要點指南》,胡宏志譯,新北市:聖經資源中心,2011。
18. ______. (岡察雷斯),《基督教思想史》三冊,陳澤民等譯,南京:譯林,2008。
19. 葛倫斯(Grena, Stanley J.)、奧爾森(Olson, Roger E.),《二十世紀神學評論》,劉淑良等譯,台北:校園,1998。
20. 凱利(Kelly, J.N.D.),《早期基督教教義》,康來昌譯,台北:中華福音神學院,1984。
21. Kempf, Friedrich, Hans-Georg Beck, Eugen Ewig, and Josef Andreas Jungmann. Handbuch der Kirchengeschichte, Vol.III, Part I: Vom Kirchlichen Frühmittelalter zur Gregorianischen Reform. Edited by Hubert Jedin. English Translation: Handbook of Church History. Vol. III: The Church in the Age of Feudalism. Trans. by Anselm Biggs. London : Burns & Oates, 1969.
22. 克勞治(Klotsche, E.H.),《基督教教義史》,胡加恩譯,台北市:中華福音神學院,2002。
23. Knowles, David and Dimitri Obolensky. Christian Centuries, Volume II: The Middle Ages. London: Darton, Longman and Todd, 1969.
24. 祈伯爾(Kuiper,B. K.),《歷史的軌跡:二千年教會史(The Church in History)》,李林靜芝譯,新北市:校園書房,1986。
25. 賴德烈(Latourette, Kenneth S.),《基督教在華傳教史》(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),雷立柏譯,香港:道風書社,2009。
26. Lindbeck, George A. The Church in a Postliberal Age. Ed. by James J. Buckley. Grand Rapid: Eerdmans, 2003.
27. 詹姆斯利文斯頓(Livingston, James C.),《現代基督教思想(上、下)》,何光滬譯,四川:四川人民出版社,1999。
28. 麥格拉思(McGrath, Alister E.).《基督教概論》,馬樹林等譯,北京:北京大學,2003。
29. ______. (麥葛福),《基督教神學手冊》,王瑞琦, 劉良淑譯,臺北:校園書房, 1998。
30. 麥克曼勒斯(McManners, John)編,《牛津基督教史》,張景龍等譯,香港:牛津大學出版社,1996。
31. 莫菲特(Moffet, Samuel H.) ,《亞洲基督教史》卷一、卷二,中國神學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編譯。香港:基督教文藝,2000。
32. 穆啟蒙(Motte, Joseph)編著,《天主教史》卷一,侯景文譯,台北:光啟出版社,1996-2000。
33. Neill, Stephen.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. N.Y.: Penguin, 1964.
34. 奧爾森(Olson, Roger E.),《神學的故事》,吳瑞成等譯,台北:校園,2002。
35. 帕利坎(Pelikan, Jaroslav),《基督教傳統(卷二):東方基督教世界的精神》,沙湄譯,香港: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,2009。
36. ______. The Christian Tradition: A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Doctrine. Vol. III, The Growth of Medieval Theology (600-1300). Chicago: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, new edition, 1979.
37. 谷勒本(Qualben, Lars P.),《教會歷史》,李少蘭譯,台北:道聲,1996。
38. 布魯斯雪萊(Shelley, Bruce),《基督教會史》,劉平譯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04。
39. 蒂利希(Tillich, Paul),《基督教思想史》,尹大貽譯,香港: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,2000,2013再版。
40. 特雷德戈德(Treadgold, Donald W.),《基督教史》,孫慧民、王星譯,台北:桂冠,1994。
41. 特爾慈 (Troeltsch, Ernst),《基督教社會思想史》,戴盛虞、趙振嵩譯,香港:文藝,1960、2005。
42. 華爾克(Walker, Williston),《基督教會史》,謝受靈、趙毅之譯,香港:基督教文藝,1970初版,2008增訂第十一版。(※指定參考書)
43. 韋爾(Ware, Timothy),《東正教會導論》,田原譯,香港:道風書社,2013。
44. 濟魯爾斯(Zizioulas, John),《基督教教義:教義的形成及在大公會議中的爭議》,財團法人新北市基督教正教會,2007。
45. 古偉瀛,《臺灣天主教史料彙編》,台灣大學,2009。
46. 吳國傑,《真貌重尋:教會歷史研究導引》,香港:基道,2005。
47. 林榮洪,《基督教神學發展史(二):中世紀教會》,香港:宣道,2004。
48. ______,《基督教神學發展史(三):改教運動前後》,香港:宣道,2009。
49. 林鴻信。《教理史(上)(下)》。臺北:禮記,1995。
50. 黃克鑣、盧德,《基督宗教靈修學史(第二冊):中世紀及近代天主教靈修》,台北:光啟,2012。
51. 彭順強,《二千年靈修神學歷史》,香港:天道書樓,2005。
52. 渡邊信夫,《亞洲宣教史》,蘇慶輝譯,台北:石孜理神學文化基金會,2002。
53. 賈禮榮,《基督教宣教史略:從五旬節到今代宣教概覽》,黃彼得譯,瑪琅:印尼東南亞聖道神學院,1994三版。
54. 羅偉虹主編,《中國基督教(新教)史》,上海:上海人民,2014。
 
B類:個別事件、人物或議題
1. 阿貝拉爾(Abaelard, Peter)、海蘿麗絲(Heloise),《親吻神學:中世紀修道院情書選》,李承言譯,香港: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,1996。
2. ______,《倫理學、對話》,溥林譯,香港: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,2007。
3. 安瑟倫(Anselm),《信仰尋求理解:安瑟倫著作選集》,溥林譯,北京:人民大學出版社,2005。
4. 保羅愛華士 (Avis, Paul) ,《多元與共融:普世合一神學的重構》,李駿康譯,香港:基督教文藝,2016。
5. 羅倫培登(Bainton, Roland H.),《這是我的立場:改教先導馬丁路德傳》,香港:道聲,1993。
6. 聖伯爾拿(Bernard)等,《中世紀靈修文學選集》,譯,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No.9,香港:基督教文藝出版社,1998。
7. 艾倫考菲(Caughey, Ellen),《威克理夫》,董家範譯,台北:天恩,2008。
8. 波伊丟斯(Boethius)等著,《中世紀基督教思想家文選》,徐慶譽等譯,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第七卷,香港:基督教文藝出版社,1962,1997。
9. 加爾文(Calvin, John),《基督教要義》上、中、下冊,謝秉德等譯,香港:基督教文藝,2005。
10. 杜蘭(Durant, Will)著,《黑暗時代及十字軍東征》,台北:幼獅,1974。
11. 依納西艾坎立(Echániz, Ignacio, S.J.),《基督的僕人(I):個人血淚譜成的耶穌會史,耶穌會的春天(西元1529年至西元1581年)》,楊黎芳譯,台北:光啟,2006。
12. 法蘭西斯修道會(Franciscans)編撰,《靈花:聖法蘭西斯行傳》,張伯懷譯,香港:基督教藝文,1998。
13. 菲立浦詹金斯(Jenkins, Philip),《下一個基督王國:基督宗教全球化的來臨》,梁永安譯,台北:立緒,2003。
14. 漢斯昆(Küng, Hans),《基督教大思想家》,包利民譯,香港: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,1995。
15. ______. Theology for the Third Millennium: An Ecumenical View. Trans. by Peter Heinegg. New York: Doubleday, 1988.
16. 林貝克(Lindbeck, George A.),《教義的本質》,王志成譯,香港: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,1997。
17. 洛克(Locke, John),《洛克宗教選集》,王愛菊、周玄毅譯,香港: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,2008。
18. ______.The Reasonableness of Christianity. Stanford: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, 1985.
19. 馬丁路德(Luther,Martin),《路德選集》上、下冊,徐慶譽譯,香港:基督教文藝,1957,2006。
20. ______,《路德三檄文和宗教改革》,李勇譯,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10。
21. 施萊爾馬赫(Schleiermacher, F.D.E),《論宗教:對藐視宗教的有教養者講話》,鄧安慶譯,香港: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,2009。
22. ______,《宗教與敬虔》,謝扶雅譯,香港:基督教文藝,1967、2003。
23. MacHaffie, Barbara J.,《她的歷史:基督教傳統中的婦女》,朱麗娟譯,台北: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,1997。
24. 麥格夫(McGrath, Alister E.),《宗教改革運動思潮》,陳佐人譯,香港:基道出版社,1988,1995增訂版。
25. McGinn, Bernard. The Foundations of Mysticism: Gregory the Great through the 12th Century. Vol. II. NY: Crossroad, 1994.
26. 梅延多夫(Meyendorff, Jean),《拜占庭神學中的基督》,譚立鑄譯,香港: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,2011。
27. Runyon, Theodore. The New Creation: John Wesley's Theology Today. Nashville: Abingdon, 1998.
28. 聖多默(Thomas Aquinas),《聖多默的神學》,謝扶雅譯,香港:基督教文藝,1965,1992。
29. ______. (聖多瑪斯阿奎納),《論真原》,呂穆迪譯述,台北:台灣商務,2010。
30. ______. (聖多瑪斯阿奎納),《論奧理》,呂穆迪譯述,台北:台灣商務,2010。
31. 衛斯理約翰(Wesley, John),《衛斯理約翰日記》,許碧端譯,香港:基督教文藝,1956初版,2003再版。
32. 王亞平,《西歐中世紀社會中的基督教》,北京:中央編譯出版社,2011。
33. 王貞文,《信仰的長河:歐洲宗教溯源》,台北:三民,2002。
34. 古屋安雄等,《日本神學史》,上海:三聯,2002。
35. 台灣地區主教團秘書處,《梵諦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》,台北:天主教教務協進會,2001,第八版
36.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,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》,台北:台灣基督長老教會,1965初版,2013三版。
37. 坂本陽明,《日本文化與基督宗教》,台北:光啟,1991。
38. 查時傑,《民國基督教史論文集》,台北:宇宙光,2003。
39. 梁家麟,《福臨中國:中國近代教會史十講》,香港:天道,1988初版,1995三版。
40. 陳水逢,《日本文明開化史略》,台北:台灣商務,1967、2000。
41. 張聖佳,《珍珠與塵沙》,台北:中主,2014。
42. 趙天恩、莊婉芳,《當代中國基督教發展史:1949-1997》,新北:中國福音會,1997。
43. 鄭仰恩,《歷史與信仰:從基督教觀點看台灣和世界》,台南:人光,1999。
44. 魏連嶽、張聖佳,《神學的波瀾與壯闊:教會論與聖靈論》,新北市:校園,2021。(※指定參考書)
資料下載: 課程大綱
閱讀進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