課程名稱: |
福音與文化 |
講師姓名: |
莊信德 (講師介紹) |
Email: |
servantdanielc@gmail.com |
授課簡介: |
本課程以開放式課程架構作為基礎,邀請學員按照特定的文化主題進行分組的觀察與體驗,並且針對文化處境做出現象分析,進而找出不同文化價值背後的福音契機。 |
課程大綱: |
每週四晚上19:00至21:00。上課地點:台北衛理堂 |
|
課程要求: |
(一)文化分析主題必須6選2(青少年文化、單身文化、商業文化、政治文化、流行文化、樂齡文化、外籍移工、出走青年、都市更新、同性戀文化......) (二)文化分析要求 1、完成文化分析訪談資料填寫 (1)該文化現象的描述 (2)該文化現象的世界觀:信念、價值 (3)該文化現象中的人群容貌:訪談人對該文化現象的觀察、認識、體會,以及當事者如何受到該文化現象的影響 (4)該文化現象所遇到的危機與問題 2、課堂進行文化分析訪談報告 (三)福音對話要求 1、撰寫福音契機分析 (1)該文化現象中的世界觀與聖經的世界觀有何差異? (2)該文化現象中的世界觀在哪一方面與聖經的真理相違背? (3)聖經中有哪一個人物也曾經陷入這個世界觀的危機?他是如何受苦以及如何離開那個錯誤的世界觀? (4)我們可以為這個群體的人預備什麼樣的「宴席/聚會/活動」? 2、帶領福音契機對話 |
指定參考書籍: |
(一)福音神學類 侯活士、韋利蒙合著。異類僑居者﹣有別於世界的信仰群體。香港:基道2012。 洛尼.克拉普著。非凡的凡民﹣教會在後基督教世界中的文化身份,陳永財譯。香港:香港基督徒學生團契,2010。 傅立德。上帝的大能﹣福音神學基礎。台北:道聲,2013。 (二)文化研究類 王宏仁主編。巷仔口社會學。台北:大家,2014。 彼得.伯格著。柏格歐吉桑的社會學奇幻旅程,黃克先譯。台北:群學,2013。 克里斯汀.魯德著。我們是誰?大數據下的人類行為觀察,林俊宏譯。台北:馬可孛羅,2016。 町村敬志、西澤晃彥合著。都市的社會學﹣社會顯露表象的時刻,蘇碩斌譯。2012。 高宣揚。流行文化社會學。台北:揚智,2002。 賴品超。多元、分歧與認同﹣神學與文化的探索。新北市: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,2011年。 賴品超主編。文化理論與基督宗教研究。基督教文化評論,第三十四期,2011年。 齊格蒙特.鮑曼著。被圍困的社會,郇建立譯。江蘇:江蘇人民出版社,2006。 Ben Highmore著。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,周群英譯。台北:韋伯,2005。 Jeffry C. Alexander著。文化社會學﹣社會生活的意義,吳震環譯。台北:五南2008。 Jean-Pierre Warnier著。文化全球化,吳錫德譯。台北:麥田,2009。 Matt Hills著。迷文化,朱華瑄譯。台北:韋伯,2005。 Mats Alvesson、 Kaj Skoldberg合著。反身性方法論﹣質性研究的新視野,施盈廷等譯。台北:韋伯,2011。 Philip Smith著。文化﹣理論面貌導論,林宗德譯。台北:韋伯,2008。 (三)政治 大衛.格雷伯著。為什麼上街頭?﹣新公民運動的歷史、危機和進程,陳雅馨等譯。台北:商週,2014。 安東尼.紀登斯著。民族﹣國家與暴力。台北:左岸,2002。 斯克倫、麥卡錫編著。政治秩序與多元的社會結構,方永譯。香港:道風,2013。 戴德爾.金.海恩斯沃思等著。全球社會的公共神學﹣向馬克思.斯塔豪斯致敬,謝品然審譯。香港:研道社,2012。 Anthony M. Orum, John G. Dale合著。政治社會學﹣當代世界的權力和參與,周維萱等譯。台北:巨流,2012。 (四)性別 林麗珊。女性主義與性別關係(5版)。台北:五南,2014。 畢恒達。空間就是性別。台北:心靈工坊,2004。 黃淑玲、游美惠合編。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(第二版)。台北:巨流,2012。 (五)教育 王政忠。我的草根翻轉MAPS教學法。台北:親子天下,2016。 艾達.烏希匹茲(Ada Ushpiz)導演。漢娜厄蘭﹣思想的行動。台北:佳映娛樂,2016。 帕思.薩爾博格著。芬蘭教育這樣改!全球第一個教改成功案例教我們的事,林曉欽譯。台北:商週,2013。 洪蘭。學會思考﹣創造樂在學習的人生。天下雜誌出版,2014。 葉丙成。為未來而教:葉丙成的BTS教育新思維。台北:親子天下,2015。 (六)媒體 海默能著。駭客倫理與資訊時代精神,劉瓊云譯。台北:大塊,2002。 James Lull著。全球化下的傳播與文化,陳芸芸譯。台北:韋伯,2004。 (七)消費 彼得.柯睿耿著。消費社會學,王宏仁譯。台北:群學,2010。 Mike Featherstone著。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,趙偉妏譯。台北:韋伯,2009。 Pamela N. Danziger著。M型社會新奢華行銷學﹣征服消費者的11堂必修課,馬志工譯。台北:臉譜,2008。 Robert Bocock著。消費,張君玫、黃鵬仁合譯。台北:巨流,1995。 Paul Ransome著。工作、消費與文化,黃彥翔譯。台北:韋伯,2008。 (八)文創 施百俊。每個產品都需要好劇本:做文創不可不學的基本功。台北:商週,2016。 陳智凱,邱詠婷合著。文創學。台北:東華,2016。 唐納.諾曼。設計的心理學:人性化的產品設計如何改變世界,陳宜秀譯。台北:遠流,2014。 提姆.布朗著。設計思考改造世界,吳莉君譯。台北:聯經,2010。 Daniel H. Pink著。未來在等待的人才,查修傑譯。台北:大塊,2008。 Tom Kelley著。決定未來的10種人,林茂昌譯。台北:大塊,2008。 (九)正義 布萊恩.史蒂文森著。不完美的正義:司法審判中的苦難與救贖,王秋月譯。台北:麥田,2016。 奈傑爾.沃伯頓著。哲學經典的32堂公開課:從《理想國》烏托邦到面對貧富不均的《正義論》,吳妍儀譯。台北:漫遊者,2016。 (十)移工 藍佩嘉。跨國灰姑娘: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。台北:行人,2008。 陳信行編。工人開基祖:台社勞工研究讀本。台北: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,2010。 (十一)樂齡 三浦展著。超獨居時代的潛商機,李靜宜譯。台北:天下文化,2014。 艾瑞克.克林南柏格著。獨居時代:一個人住,因為我可以,洪世民譯。台北:漫遊者,2016。 保羅.羅伯茲著。衝動效應:衝動型社會的誘人商機與潛藏危機,廖建容譯。台北:天下,2015。 藤田孝典。下流老人:即使月薪5萬,我們仍將又老又窮又孤獨,吳怡文譯。台北:如果,2016。 (十二)身體 佩姬.辛納著。我這終將棄用的身體:解剖自我、探索性別、追尋家族記憶的書寫,柯清心譯。台北:木馬,2016。 Diana E. Russell著。危險關係:色情、污衊女性與強暴,張碧君譯。台北:韋伯,2003。 Bryan S. Turner著。身體與社會理論,謝明珊譯。台北:韋伯,2010。 T. J. Gorringe, The Education of Desire- Towards a Theology of the Senses. Harrisburg: Trinity Press International, 2002. (十三)動漫 王佩迪主編。動漫社會學:別說得好像還有救。台北:奇異果文創,2015。、陳仲偉。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(最新增訂)。台北:唐山,2009。 (十四)網路 林文源。看不見的行動能力﹣從行動者網路到位移理論。台北: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,2014。 Tim Jordan著。網際網路的衝擊﹣網際空間與網際網路的文化與政治,江靜之譯。台北:韋伯,2003。 (十五)資本 大衛.哈維著。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,李隆生、許瑞宋合譯。台北:聯經,2014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