課程名稱: |
靈修學導論與操練 II |
英文名稱: |
Introduction to Spirituality and Practice II |
講師姓名: |
龐君華 牧師 (講師介紹) 吳伯仁 神父 (講師介紹) |
一、課程簡介: |
這個時代最核心及棘手的問題,往往不是在於科技,也不在於政治或經濟,因為這些問題雖重要,但往往是衍生出來的問題。今日最大的問題其實是關乎人的道德與靈性的問題。教會作為信仰的群體是否能影響我們所處的時代,也是關乎這信仰群體的靈性素質與品格。其實,當人一經決定成為基督的跟隨者,就有了一個新的身份「基督徒」之後,這個身份顯示了他與上主的關係,且其往後一生都在深化這樣關係的過程中,不斷體驗這份上頭來的恩典。同時為了尋求向世人活出這份恩典,於是探索基督徒內在生活的途徑,就成為歷代真實的門徒們所渴慕及關注的事。 然而現代世界的價值卻往往是考慮如何付出最少,卻能獲取即時的滿足,加上網路世代龐大的資訊,更使我們目不暇給。教會界亦如是,結果造成能了普遍靈性經驗的的「淺薄」,甚至迎合了世俗流行的價值而不自知。 近年來教會界,尤其是新教內也開始追尋各種靈性輔導、靈修操練、靈修導師等等。但其危險是我們仍會使用過往的習慣,或當代的價值,於是重視外在技巧的作法,換上新的包裝,仍然不能達致深化與上主的關係,內尋靈性的深度,而外展於生活與服事。 本學期靈修課程的目的,就是為延續上學期的基礎。探討基督信仰群體過往至今對如何活出持續體驗上主的生活方式。透過課程的講解與實際靈修的操練(實習),希望參與的師、生對上主的恩典有深刻的認識,及如何在這世代活出基督徒的靈性生命的深度。 |
二、授課目標: |
本課程透過講解與實際體驗,引導學員認識基督宗教靈修學的意義及當代的實踐,協助學員認識靈修的核心課題,並透過實踐對各種靈修的方式有真實的體驗。建立自身靈修的紀律,並能參與教會的關注靈性的事奉。 |
三、課程進行: |
每週五 13:30至16:20 (3學分)。上課地點:校本部 |
|
四、課程方式: |
13:30-15:00 專題 /15:10-15:20 休息 /15:20-16:10 專題、或實習。 *每堂課前有安靜的練習,課堂結束前有回顧的省察,建立同學基本靈修體驗與紀律。 |
五、作業與評鑑: |
1) 課堂出席、參與討論 20%。 2) 指定閱讀報告一篇40%。本課程中各課題指定相關的撰寫讀書報告選四篇。每篇1,500~2,000字(旁聽生可免),讀書報告請以PDF檔email至kwpong@gmail.com。 3) 期末最後一堂課將分組舉行口試佔40%(旁聽生可自由參加)。 4) 教牧博士生需要撰寫兩篇讀書報告,每篇3,000字。 |
六、參考書目: |
1.Jones, Cheslyn, Geoffrey Wainwright, And Edward Yarnold S.J., eds., The Study of Spirituality. Oxford, New York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, 1986。 2.Michael Casay 講述。本篤會修女譯。《傾心靜聽》(Lectio Divina),台北:本篤修女會,1995/9;三版,1996/3。 3.Sheldrake, Philip, Spirituality and Theology: Christian Living and the Doctrine of God. Marylknoll, N. Y.:Orbis Books, 1999。 4.古倫(Anselm Grün)著。陳惠雅譯。《心靈陪伴的靈修之路》(Begleitung auf dem Spirituellen Weg)。台北:南與北文化,2010/8。 5.克里斯多夫.傑米森(Christopher Jamison)著。鄭明華譯。《一個人的聖殿:安頓心靈的七項修鍊》(Finding Sanctuary: Monastic Steps for Everyday Life)。台北:啟示,2007/8;初版3刷,2010/6。 6.吳伯仁著。〈「靈修」概念的發展〉,《神論》155(2008春),頁139-157。 7.張春申著。《中國靈修芻議》。台北:光啟文化事業,1978/12;再版二刷,2002/10。 8.陳文裕著。《天主教基本靈修學》。台北:光啟,1991。 9.麥格夫(Alister E. McGrath)著。趙崇明譯。《基督教靈修學》(The Christian Spirituality: An Introduction)。香港:基道,2004。 10.湯姆﹡歐哈拉(Tom O’Hara, S.J.)著。鄭嘉珷譯。《與主同在》(At Home with God: Prayer from the Beginning)。 11.廖炳堂著。《靈修神學:理論與實踐》。香港:天道書樓,2010。 12.歐里凡(Max Oliva)著。梁偉德、王敬弘譯。《祈禱自由.愛也自由》(Free to Pray, Free to Love: Growing in Prayer & Compassion)。台北:光啟出版社,1998/4;初版三刷,2010/12。 13.潘寧頓(M. Basil Pennington)著。左婉微譯。《祈禱的挑戰》(Challenges in Prayer),台北:上智文化事業,2010/8;二刷,2011/1。 14.潘寧頓(M. Basil Pennington)著。姚翰譯。《神妙的歸心祈禱—基督徒祈禱的古老更新》(Centering Prayer: Renewing an Ancient Christian Prayer Form),台北:上智文化事業,1999/9。 15.潘寧頓(M. Basil Pennington)著。鄭重熙譯。《歸心祈禱》(The Way Back Home: An Introduction to Centering Prayer),台北:上智文化事業,1997/1。 16.盧雲(Henri J.M. Nouwen)著。林清華譯,《你能飲這杯嗎?》(Can you Drink the Cup?)。台北:上智文化事業,1999/9;四刷,2008/6。 17.盧德編譯。《聖山沙漠之夜—隱修導師談〈耶穌禱文〉》。台北:上智出版社,2004/6。 18.戴邁樂(Anthony de Mello)著。《相逢寧靜中》(Sadhana, a Way to God),台北:光啟文化,1979/10;六版四刷,2005/5。 |